酸棗,屬鼠李科植物,是棗的變種。又名野棗、山棗等,我們當(dāng)?shù)厝私兴釛棿袒蚋疳槾,北方各省均有分布。常為灌木野生,枝、葉、花的形態(tài)與普通棗樹相似,但枝條節(jié)間較短,渾身長刺,果小、多為圓或橢圓形,果皮光滑、紫紅或紫褐色,肉薄,味大多很酸,核為圓或橢圓形,果仁可作中藥。
中醫(yī)認(rèn)為酸棗仁的功用是養(yǎng)肝、寧心、安神、斂汗,可以治療虛煩不眠、驚悸怔忡、自汗盜汗等癥狀。近代藥理證實,酸棗仁確有鎮(zhèn)靜、催眠作用并常與中藥馬來眠同用以增加療效。所以,近兩年收購酸棗的客商頗多。
前段時間,周末休息回到家,弟弟說,“今天也沒啥事,一會咱們?nèi)ゴ蛩釛棸伞?rdquo;提起打酸棗我們立馬來了精神,那是少兒時期最愛干的事了,酸酸甜甜的酸棗是我們最愛吃的不用掏錢買的水果,想著酸棗的酸甜味,腮幫都漲鼓了起來,口水不由就往下流。
“翻過一道道梁,拐過一道道溝,這山看著那山高,我們一起打酸棗……”這是一首陜北民歌《打酸棗》,歌詞的意境也是我們山里娃最好、最真實的童年回憶了。
拿上桿子,提上籃子,爬上村邊的山頭,找了好幾個山坡,基本都讓人打過了,好不容易在一處山崖下找到一片密集的酸棗樹林,枝繁葉茂果豐。“就在這里開打吧,估計夠忙活一整天了。”我這樣想著。
先在坡上找了一塊稍平坦的地方,拔掉雜草,鋪上蓬布,弟弟負(fù)責(zé)剪枝,我負(fù)責(zé)把剪下的酸棗枝往蓬布上轉(zhuǎn)運(yùn),妹妹負(fù)責(zé)摘,跟流水作業(yè)一樣,忙忙活活一早上,收獲頗豐,打了成百斤。
打酸棗這活,只有親身體會了才能感受其中的辛苦和不易。酸棗樹多長在半崖、崖畔、碎石坡,一不留神就會滑倒、絆倒,輕則扎得滿手、滿屁股刺,重則掉下崖畔造成重傷。小時候打酸棗還經(jīng)常遇到激怒蜂群,頭臉被馬蜂蜇得好幾天腫痛下不去,想想都會起一身的雞皮疙瘩。
酸棗樹渾身都是刺,每個分枝的根部都有一個像魚鉤一樣的倒鉤刺,每個葉子根部有一個像鋼針一樣鋒利的直刺,剪枝過程中一不留神,手要捏到那個倒鉤刺上,瞬間就會把手鉤掉一片皮或一小塊肉。在轉(zhuǎn)運(yùn)酸棗樹枝時,一不留神,葉柄的大長刺就會深深地刺入皮下,斷在肉中,又特別難挑出來,有時還不得不請醫(yī)生幫忙,那份疼痛和難受令人難忘。酸棗成熟季節(jié),樹葉上都是八角蟲(書名好像叫洋蠟子),要是碰上被蜇一下,那種滋味一輩子都忘不了:酸、痛、麻……各種難受,幾個月都好不了,耐受能力不好的人甚至有被蜇昏導(dǎo)致窒息的危險。
回頭想想,農(nóng)村人真的不容易啊,為了生存,啥苦都能吃,啥活都能干,吃苦耐勞,勤勤懇懇就是老一輩農(nóng)民的真實寫照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